新闻动态

从修车铺到百亿帝国!宗申摩托逆袭史比“碰瓷华为”更精彩

2025-10-08

宗申:三轮车“蹭热点”风波背后的中国摩企老大

最近网络上传出一张“问界Q1”三轮车发布会的照片,看起来像是华为要进军“老头乐”三蹦子市场。但细看就知道,这个粗糙的宣传海报绝不是鸿蒙智行的风格,而是重庆老牌摩托巨头——宗申公司的“杰作”。对于这个乌龙事件,宗申已经迅速致歉,承认内部审核不严,并立即进行整改。

说起来,宗申可不是无名之辈。它是中国排名前三、市值超270亿、年销百万级别的摩托车企业。那怎么会出现这样“不懂规矩”的闹剧?追溯宗申的发展史,这种操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——毕竟这是一个长期深耕下沉市场的品牌。

“左师傅”起家:从修摩托到创办宗申

宗申的故事始于1982年,创始人左宗申本是重庆街头的一位摩托修理铺老板。在那个“有辆自行车都稀罕”的年代,摩托修理不仅是手艺活,更是门暴利生意。凭实力渐成一方高手,十年后,左宗申已被大家尊称为“左师傅”。

命运的齿轮加速转动,还得益于一桩亲戚牵线。左宗申夫人和尹明善(未来力帆董事长)的妻子是亲戚。彼时,尹明善发现国内发动机核心技术掌握在合资企业手里,萌发了自主生产摩托车的念头。于是他投资,左宗申出技术,两人成立了“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”,名字甚至直接借鉴了“Honda”。

靠倒腾组装零件、薄利多销,他们很快赚得盆满钵满,并练就了发动机自主制造的内功。1994年,轰达造出国内首台100cc四冲程发动机,领先同行。

分道扬镳:宗申与力帆的不同选择

但随着轰达向整车制造转型,“致敬本田”的做法引发了内部分歧。最终左宗申自立门户,创建宗申摩托,尹明善则将轰达更名为力帆,商标设计持续模仿本田,两家公司正式分家。

那时市场需求巨大,宗申以价格优势切入,主打农村市场。宗申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打法深入人心,广告宣传直接村镇下乡。同时,公司还积极拓展业务,成立农用机、高速艇等公司,为后续多元化布局打下基础。

危机与转型:禁摩令下的自救

从修车铺到百亿帝国!宗申摩托逆袭史比“碰瓷华为”更精彩

进入21世纪,宗申迎来与意大利比亚乔的合作,填补了踏板摩托短板,提升了品牌形象。然而,好景不长,2006年全国大范围推行禁摩令,高端路线受阻,加之金融危机爆发,订单断崖式下降。面对困境,宗申及时调整,深挖下沉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三轮车、农用机械、微耕机等产品,并享受到了国家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红利,扭转了颓势。

多元发展:农机业务超越摩托车

专注农机的宗申后来还与海外企业合作,拓展大中型农机领域。近年来,虽然在大排摩托市场存在感减弱,但通用机械业务已成为营收主力。2024年数据显示,宗申的通用机械收入占比超过50%,大幅领先摩托车板块。

2023年,宗申又斥资超33亿收购隆鑫近25%股份,与其强强联合,一举跃居中国摩托车行业第一。

市场印象与现实迷思

时至今日,宗申依然被很多城市年轻人忽略,因为其产品更多服务于下沉市场。用车用户的评价也是“价格便宜、能跑就行”,比如一位Week 8车主吐槽灯光故障频发,但买车只花了5000块,知足常乐。

这次“三蹦子蹭华为”事件,恰好暴露了宗申在品牌和传播层面的短板——他们或许尚未完全理解当下舆论生态,也不太在意“面子工程”,反正车还是照样卖得火热。

总的来看,宗申走过泥泞小路,也踩过高光时刻;从农村包围城市、到多元化农机扩展,如今已是中国百亿级的大型企业。低调赚钱、接地气,或许正是宗申一直以来的底色。